来源:军报记者微信
外公16岁参军入伍,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。每当我和他谈论那个年代的故事时,他总是自豪地说,当年在朝鲜战场上,他就是那条“钢铁运输线”的一员,无论敌人怎样都炸不毁、打不垮、砸不烂。
抗美援朝战场上,为了阻断供给到志愿军部队前线的食物和武器弹药,美国不断炸毁铁路和桥梁。面对严峻形势,党中央果断决定把外公他们所在的野战军改编为铁道兵,从此他成为了一名枪在手、锤在肩的铁道兵。
前方在打仗,后方在抢修。扛道木,抬钢轨,挑土篮,打炮眼,这就是他们在战场上每天不断重复的内容。外公给我指了指他肩膀上的伤疤说,那是在战场上扛着200多斤的道木抢修工事而磨烂的伤痕。
有一次,美军十几架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,当时邻班的战友正围坐一圈吃饭,一颗炸弹落在了他们的中心,他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离去却无能为力。可战场的残酷根本容不得他悲伤,顶着呼啸而过的战机,抢修又开始了……
“打仗的时候,没有地方住,我们就把树枝砍下来搭成窝棚。一个班的战士住一个窝棚,零下20多摄氏度,窝棚外下大雪,窝棚里下小雪,每天早上起来全是冰霜。由于随时要抢修,睡觉也不能脱衣服,身上的虱子每天要用扫把往下扫……”回忆到这里,外公哽咽了……
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抢修青川江大桥。
青川江大桥是抗美援朝战争连接前线后方的大动脉,美军为了强化对青川江大桥的控制,加强了轰炸密度。这座桥梁几乎每天都是修了炸,炸了修,志愿军司令部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恢复铁路运输。
他们每天泡在冰冷江水中抢修,经过30多天不分昼夜的连续奋战,先后搭浮桥12次,创造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铁架浮桥,双腿冻到麻木,双脚被江水泡烂,但他们都坚定了为国赴死的念头,“没准备再回来,都准备随时牺牲”。
回忆起当时的艰辛,外公泪目,很多战友就那样永远留在了青川江水中,再也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。而外公也因为战争的磨难,双腿患上了严重的静脉曲张,至今行走不便。
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,外公回到了祖国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着,如今,他已经离开工作岗位30年了,依然坚持每月按时步行到社区缴纳党费。这几年行走不便,就嘱咐外婆要定期缴纳。每一次党中央出台新的政策法规,他都要戴着老花镜认真学习。
尽管他不复当年一身戎装时的英俊帅气,尽管他走路的身躯不复当年跨过鸭绿江时的伟岸英勇,尽管他握笔时的双手有些颤抖不复当年手握钢枪时那般孔武有力,但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!
年逾九十的外公告诉我,一日为兵,终身为国,如果祖国还有需要他的地方,他仍想再为军队建设略尽绵薄之力,也愿我们这些年轻的官兵能不负韶华,以年轻的青春矫健之躯,为建设强有力的人民军队奉献青春、贡献力量。

